慕课(MOOC),英文直译“大规模开放的在线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是新近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
中文名:慕课
外文名: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简 称:MOOC
又 称:MOOCs
字母含义
所谓“慕课”(MOOC),顾名思义,“M”代表Massive(大规模),与传统课程只有几十个或几百个学生不同,一门MOOCs课程动辄上万人,最多达16万人;第二个字母“O”代表Open(开放),以兴趣导向,凡是想学习的,都可以进来学,不分国籍,只需一个邮箱,就可注册参与;第三个字母“O”代表Online(在线),学习在网上完成,无需旅行,不受时空限制;第四个字母“C”代表Course,就是课程的意思。[1]
MOOC 是以连通主义理论和网络化学习的开放教育学为基础的。这些课程跟传统的大学课程一样循序渐进地让学生从初学者成长为高级人才。课程的范围不仅覆盖了广泛的科技学科,比如数学、统计、计算机科学、自然科学和工程学,也包括了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慕课课程并不提供学分,也不算在本科或研究生学位里。绝大多数课程都是免费的。Coursera 的部分课程提供收费服务“Signature Track”,可以自由选择是否购买。你也可以免费学习有这个服务的课程,并得到证书。
课程不是搜集,而是一种将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授课者和学习者通过某一个共同的话题或主题联系起来的方式方法。
尽管这些课程通常对学习者并没有特别的要求,但是所有的慕课会以每周研讨话题这样的形式,提供一种大体的时间表,其余的课程结构也是最小的,通常会包括每周一次的讲授、研讨问题、以及阅读建议等等。
每门课都有频繁的小测验,有时还有期中和期末考试。考试通常由同学评分(比如一门课的每份试卷由同班的五位同学评分,最后分数为平均数)。一些学生成立了网上学习小组,或跟附近的同学组成面对面的学习小组。
1、大规模的:不是个人发布的一两门课程:“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是指那些由参与者发布的课程,只有这些课程是大型的或者叫大规模的,它才是典型的的MOOC。
2、开放课程:尊崇创用共享(CC)协议;只有当课程是开放的,它才可以成之为MOOC。
3、网络课程:不是面对面的课程;这些课程材料散布于互联网上。人们上课地点不受局限。无论你身在何处,都可以花最少的钱享受美国大学的一流课程,只需要一台电脑和网络联接即可。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L·汉尼希(John L. Hennessy)在最近的一篇评论文章中解释说:“由学界大师在堂授课的小班课程依然保持其高水准。但与此同时,网络课程也被证明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式。如果和大课相比的话,更是如此。”[2]
MOOC有短暂的历史,但是却有一个不短的孕育发展历程。准确地说,它可追溯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1962年,美国发明家和知识创新者 Douglas Engelbart 提出来一项研究计划,题目叫《增进人类智慧:斯坦福研究院的一个概念框架》,在这个研究计划中, Douglas Engelbart 强调了将计算机作为一种增进智慧的协作工具来加以应用的可能性。也正是在这个研究计划中,Engelbart 提倡个人计算机的广泛传播,并解释了如何将个人计算机与“互联的计算机网络”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种大规模的、世界性的信息分享的效应。
自那时起,许多热衷计算机的认识和教育变革家们,比如伊万·伊里奇,发表了大量的学术期刊文章、白皮书、和研究报告,在这些文献中,极力推进教育过程的开放,号召人们,将计算机技术作为一种改革“破碎的教育系统”的手段应用于学习过程之中。
MOOC 这个术语是2008年由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大学网络传播与创新主任 与国家人文教育技术应用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联合提出来的。在由阿萨巴斯卡大学技术增强知识研究所副主任与 国家研究委员会高级研究员设计和领导的一门在线课程中,为了响应号召,Dave Cormier 与 Bryan Alexander 提出了MOOC这个概念。George Siemens 与Stephen Downes 设计和领导的这门课程名叫《连通注意与连通知识》,这门课程有25位来自曼尼托巴大学的付费学生,还有2300多位来自世界各地的免费学生在线参与了这门课程的学习。所有的课程内容都可以通过RSS feed订阅,学习者可以用他们自己选择的工具来参与学习:用 MOODLE 参加在线论坛讨论,发表博客文章,在第二人生中学习,以及参加同步在线会议。
从2008年开始,一大批教育工作者,包括来自玛丽华盛顿大学的 Jim Groom 教授以及纽约城市大学约克学院的 Michael Branson Smith 教授都采用了这种课程结构,并且成功的在全球各国大学主办了他们自己的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
最重要的突破发生于2011年秋,那个时候,来自世界各地的 160000人注册了斯坦福大学 Sebastian Thrun 与 Peter Norvig 联合开出的一门《人工智能导论》的免费课程。许多重要的创新项目,包括Udacity, Coursera, 以及 edX 都纷纷上马,有超过十几个世界著名大学参与其中。[3]
MOOC课程在中国同样受到了很大关注。根据Coursera的数据显示,2013年Coursera上注册的中国用户共有13万人,位居全球第九。而在2014年达到了65万人,增长幅度远超过其他国家。而Coursera的联合创始人和董事长吴恩达(Andrew Ng)在参与果壳网MOOC学院2014年度的在线教育主题论坛时的发言中谈到,现在每8个新增的学习者中,就有一个人来自中国。果壳网CEO、MOOC学院创始人姬十三也重点指出,和一年前相比,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开始利用MOOC提前学习大学课程。以MOOC为代表的新型在线教育模式,为那些有超强学习欲望的90后、95后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和帮助。[4] Coursera现在也逐步开始和国内的一些企业合作,让更多中国大学的课程出现在Coursera平台上。[5]
而在中国的MOOC学习者主要分布在一线城市和教育发达城市,学生的比例较大。[6]
Coursera:
目前发展最大的MOOC平台,拥有相近500门来自世界各地大学的课程,门类丰富,不过也良莠不齐。
edX:
哈佛与MIT共同出资组建的非营利性组织,与全球顶级高校结盟,系统源代码开放,课程形式设计更自由灵活。
成立时间最早,以计算机类课程为主,课程数量不多,却极为精致,许多细节专为在线授课而设计。
中国大学MOOC
Stanford Online:
斯坦福大学官方的在线课程平台,与“学堂在线”相同,也是基于 Open edX 开发,课程制作可圈可点。
NovoED:
由斯坦福大学教师发起,以经济管理及创业类课程为主,重视实践环节。
FutureLearn:
由英国12所高校联合发起,集合了全英许多优秀大学,不过课程要等到next year才会大批量上线。
Open2Study:
澳洲最大MOOC平台,课程丰富, 在设计和制作上很下工夫,值得一看。
iversity:
来自德国的MOOC平台,课程尚且不多,不过在课程的设计和制作上思路很开阔。
Ewant:
由两岸五大交通大学(上海交大,西安交大,西南交大,北京交大,台湾国立交大)共同组建的MOOC平台。
WEPS:
由美国与芬兰多所高校合作开发,开设多门数学课程。授课对象包括开设院校的在校学生,课程内容符合教学大纲要求,考试合格者可获得开设院校所认可的该课程学分。
MOOC学院是最大的中文MOOC学习社区,收录了1500多门各大MOOC平台上的课程。有50万学习者在这里点评课程、分享笔记、讨论交流。
学堂在线是清华大学于2013年10月10日推出的MOOC平台,面向全球提供在线课程[9] 。
慕课网是由北京慕课科技中心[11] 成立的,是目前国内慕课的先驱者之一。现设有:前端开发、PHP开发,JAVA开发、Android开发及职场计算机技能等课程。其中课程包含:初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
慕课网是一个超酷的互联网、IT技术免费学习平台,创新的网络一站式学习、实践体验;服务及时贴心,内容专业、有趣易学。专注服务互联网工程师快速成为技术高手!
酷学习(kuxuexi)
“酷学习”网是上海首个推出基础教育慕课的公益免费视频网站。在网站首页上,写着这么一句话:“你有一个苹果分给别人一半,你还有一半。你有一门知识,教会别人,你和别人都拥有一门知识。”[12]
“酷学习的价值观,就是‘免费、分享、合作’。”该网站创始人李旭辉表示,在做“酷学习”网站之前,他曾是优酷上海的总经理,对视频的热爱驱动他去无偿做这个公益慕课网站,“希望孩子们看了网站后能更加快乐地学习,尤其是边远地区教育资源贫乏的孩子也能得到优质的教学。”[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