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少数民族基础教育信息化资源应用策略与绩效研究
发布日期: 2016-07-02 21:26 浏览量: 664

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一般项目“西部少数民族基础教育信息化资源应用策略与绩效研究”(课题批准号:BCA120022)。

    一、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西部少数民族基础教育信息化资源应用策略与绩效研究”以课程开发理论、教学设计理论、巴班斯基教学最优化理论、多媒体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联结学习理论作为开展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一)课题研究内容
    课题主要构建基于“电视白板智能一体机+数字化资源”的互动教学环境,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采用多种教与学策略开展基于“电视白板智能一体机+数字化资源”的优质说课的相关研究,并以各学科专家教师优质说课的课堂教学实录光盘为主要研究成果进行课题的应用推广,有力的推动农村中小学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并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与共享,提升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的应用效益。此外,为了提升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教师应用优质的数字化学习资源进行教学的意识和积极性,本课题以当前流行的微课程为切入点,到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对选取好的学校的教师进行了相关的培训,让教师意识到微课程对于教学的意义,然后组织大家参加国家微课程大赛。这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教师的积极性很高,有的教师还得了奖。
    本课题的具体研究内容为:
    1.基于“电视白板智能一体机+数字化资源”的优质说课互动教学系统的各学科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研究重点)。
    ① 基于“电视白板智能一体机+数字化资源”的优质说课互动教学系统的中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研究,例如语文阅读、语文作文等教学模式的研究。
    ② 基于“电视白板智能一体机+数字化资源”的优质说课互动教学系统的中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研究,例如数与计算、应用题等教学模式的研究。
    ③ 基于“电视白板智能一体机+数字化资源”的优质说课互动教学系统的中小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例如英语词汇、英语语法等教学模式的研究。
    ④ 基于“电视白板智能一体机+数字化资源”的优质说课互动教学系统的中小学理科教学模式研究,例如化学基本概念与原理,物理基本概念和原理等教学模式的研究。
    ⑤ 基于“电视白板智能一体机+数字化资源”的优质说课互动教学系统的中小学文科教学模式研究,例如历史人物解读,地理环境等教学模式的研究。
    2.基于“电视白板智能一体机+数字化资源”的优质说课互动教学系统的师生交互活动设计方法(课题研究难点)。
    3.基于“电视白板智能一体机+数字化资源”的优质说课互动教学系统的学科教学评价研究(课题研究难点)。
    4.基于“电视白板智能一体机+数字化资源”的优质说课互动教学资源的应用推广研究。
    5. 在少数民族地区以“微课”为教学资源的教学模式构建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实验研究等方法。
    (1)文献研究法
    采用文献研究主要应用于分析基于“电视白板智能一体机+数字化资源”的优质说课互动教学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通过分析、归纳和总结,掌握该研究领域中对基于“电视白板智能一体机+数字化资源”的优质说课互动教学系统在课堂教学中的开展情况,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形成有针对性的研究问题。
    (2)行动研究
    在课堂教学的情境中,由教师和该学科专家共同合作,通过设计活动(包括活动的预期效果),实施活动,对活动进行观察和检测,利用观察资料和检测数据进行反思;再设计——在行动——在观察——在反思的多次循环反复,以证明研究假设是否成立的研究方法。
    (3)实验研究
    为了使研究结果有更好的信度和效度,配合实际的课堂教学活动,课题实验把学校班级分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通过实验,观察实验班在接受基于“电视白板智能一体机+数字化资源”的优质说课互动教学系统教学后,在学习成绩、利用信息技术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等方面的差异。通过不同阶段的实验逐步深入的开展,提炼出基于“电视白板智能一体机+数字化资源”的优质说课互动教学系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体系,形成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研究成果。
    三、课题研究的结论与实践影响
    (一)课题研究的结论
    通过调研与数据分析,我们概括该课题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
    1.在过去的10 年中,国家实施了一系列关于推动教育信息化的政策与措施,使得各级各类学校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人的教育观念变了,教学环境变了,教学手段和方法变了。这种变化极大地影响着民族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这种影响也是前所未有的,其使得我们的教育观念发生了变化、教学环境发生了变化、教学资源发生了变化以及教与学的方式发生了变化。
    2.为了推进教育的信息化乃至少数民族的教育信息化我们需要完善制度创新方式方法
    信息技术在民族教育应用中,需要不断地改进和完善,也需要根据新技术、新媒体的不断出现,不断创新应用方式,创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方法,设计开发出适用于民族教育教学的资源,才能不断促进民族教育信息化的健康发展。
    第一,要克服重拥有,轻应用;重发展,轻效益;重建设,轻效果;重使用,轻管理;重新的,轻旧的弊端,这五重五轻不克服,将会严重影响到教育信息化、民族教育信息化的良性发展。
    第二,关注民族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开发与建设。任何信息的交流都要靠不同形态的符号语言来完成。民族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支撑也要靠各种民族信息化资源来完成。少数民族基础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主要包括双语教学中汉语教学资源的建设、双语信息资源的建设和校本课程信息化资源建设三个方面。
    第三,强化信息化基础设施的综合性建设。针对少数民族地域特点,设计开发适合民族地区和边远地区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有利于民族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天网卫星传播、地网有线传播和目前正在发达地区实施的云技术的教育应用,以及国家实施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这四种网络传播形式可根据民族学校的不同地域特点和条件进行综合考虑,选其优势,择配设计,真正为少数民族学校“校校通”的实现作出贡献。
    第四,强化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强化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是将信息技术真正落实到教育教学中的具体体现。一所学校如果只有优良的硬件条件和优质的教育资源,不能很好地和学科课程整合,不能在实际教学中应用,是对巨额投资的极大浪费,条件越好造成的浪费越大。提升教师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不仅是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也是对学校和当地政府提出的要求。政府和学校投入信息化建设经费,必须追求投入的成本效益,也必须明确政府、学校责任人的职责。政府只管投资,不讲管理,不讲效益,便是不负责任的管理者,必须给予追究。教学应用出效果,教育管理出效益,是民族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的两个重要环节。
    3.影响民族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因素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第十九章中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这种影响同样促进了民族教育的发展。经过十多年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民族教育信息化虽然从无到有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但在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协调和影响发展的问题。这些问题虽然是发展中必然或是不可避免的,但它还会产生阻力和负作用力,必须给予重视与克服,以保证民族教育信息化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结合少数名族的实际情况以及我们长期的访谈调研,我们发现目前影响少数民族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因素主要包括:思想观念中的负作用力、环境建设中的模仿性、资源缺乏,有枪少弹和应用不融合,方法无变化。
    4.开发“微课”形式的少数民族资源
    自“微课”研究推广以来,全国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举行的微课程大赛每年都有多期,而且每次比赛都会对作品长度和表现形式作出一些规定。我们结合少数民族中小学微课程制作和教学应用实践,认为少数民族“微课”资源的开发应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微课”用什么形式表现要从其产生的效果和价值来衡量
    譬如我们在开发制作藏汉两语微课程中发现,教师出镜使用PPT、Word、画图工具软件、手写板输入软件等形式呈现的教学过程,同步录制教师在课堂讲授的微课程最受学生欢迎,而且教学效果特别好;
    (2)“微课”的长度应该或多或少要根据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学内容以及难易程度而定。
广东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同志,对两届微课程大赛的3000 多件优秀作品的视频时长进行了抽样统计分析发现,87%以上的微课教学视频长度小于10 分钟,75%的长度为5-8分钟之间,小于3 分钟的不到6%,超过10 分钟的占13%;在少数民族中小学微课程开发制作中,特别是双语微课程制作中,不要受视频长度的约束,应该根据不同学科和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学习的条件去设计制作,也要特别关注自主学习的需求。其表现的视频内容以及声音元素的配合,要让学生看得懂、学得会、记得住,少数民族微课程要有自己的特色,要有民族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特色。
    (3)强化“微课”与微学习的相互配合
    微课程加微学习是最好的成功公式之一。关于微课程我们前面已经说得很多,那么什么是微学习? 微学习也称微型学习,作为非正式学习的一种,以其时间短、小片段、个性化为特征,使用零散时间来个性化地安排自己的学习,使其学习需求得到极大的满足。在信息社会,学习不是信息记忆的过程,传统的“死记硬背”已不能适应“知识爆炸”的现实,必须突出学习过程中对信息的获取、加工和发布的环节。教师已经不是学习的主宰者,而是学习的指导者,学生不再是唯一地、被动地从教师那里获取信息,而是变被动的信息接收器为主动的信息处理者。微课程平台向学生发布信息,学生对它的获取并不一定要按教师的安排去学习,信息技术已经给他们创造了微学习的条件, 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去安排自己的学习,因为人手一册的文字教材的表述,对于一些智商较高的学生而言,他已经学会、学懂,不需要再去学习微课程。微学习除了观看微课程之外,还有可能去安排获取学习任务以外的信息资源,这些资源的获得,对学生智力的开发、创新思维的培养以及全方位知识信息的存储都将会产生积极的因素。民族地区的中小学学生,特别是中学生,从小学就开始学习信息技术,到了中学信息技术能力已经远远超过家长,由于学校和家庭的信息技术环境赶不上发达地区,手机便成为他们唯一可以随时随地访问信息的工具。所以,手机微学习是目前少数民族地区深化教育信息化的最佳配合。
    (4)在制作微课程时融入编导思想
    由于民族教育的特殊性和特有的生活环境,少数民族微课程开发和制作要考虑信息环境下,符合对于民族语言文字和汉文字的传播要求,还要考虑到本土文化对学生的成长影响。因此,照搬常规的微课程开发制作方式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借鉴的前提下应有些创新,融入编导思想是一种好的选择。微课程的表现形式是视频,有的称微视频,也就是让人们通过视觉来接受知识信息。凡是通过视觉传播信息的教育资源除了科学性、教育性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它的艺术性。一个视频节目,要通过好的画面、好的景别、好的构图、好的色彩搭配、好的字体字形等多种要素共同配合来突出主题。一些获得过全国一等奖的微课程,设计思想不错,但缺乏艺术性,画面构图不能突出主题,色彩搭配无对比,有字无形,大小不和谐,设计思路不清晰。这些要素的不足严重地影响到一个作品的成功。一个舞台艺术,它的表演环境是舞台,如果将其改编成电视舞台艺术,除了保留它的故事情节之外,编导会按照电视的表现优势和受众从电视上接受信息的视觉要求重新进行创作。从景别、画面、布光、拍摄视角、字幕运用等方面重新进行编排制作后,出现在人们眼前的电视节目是另外一种新的艺术形式———电视舞台艺术。用视频表现的微课程,它已经不是传统课堂的搬家,而是用视频制作设备,按照人们的视觉需求,注入制作者的思想而制作出的另外一种课程传播的新形式———微视频课程。因此,编导思想融入微视频制作,是提高微课程质量的最有效途径,这一观点提出来供大家共同讨论。
    (二)课题研究的实践影响
    课题组对甘肃省的十几所样本学校进行了走访调研,获得了大量详实的第一手原始资料。在此分析的基础上,对甘肃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现状有了一个全面的掌握,结合实际情况课题组提出了新媒体应用的具体方法与措施。在实际的调研中,针对不同的学校我们本着“边走访边学习,边调研边指导”的原则,使很多的中小学受到了一定启发。课题主持人杨改学教授在每到一个学校的时候,都要亲身深入考察该校的硬件建设、教育信息化资源、教师新媒体应用的困惑等进行详细询问与解答,以求取得可靠的信息,也正是这种精神使得项目圆满完成。在对新媒体提的应用上,课题组甚至有很多感慨,有的学校仅仅就是摆设,应付上级检查。该研究项目的开展从某种程度上也促进了新媒体中小学课堂教学的有效应用。
    经过一年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调查,我们也总结了新媒体中小学课堂教学应用的新模式,当然这些模式不一定是最好的,更不是万能的,却是实践之下较为合适的方案。这里还希望更多的同仁、政府、教育工作者提出更好的,更完善的新媒体课堂教学应用的新理论、新方法、新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