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韩民
“终身教育”概念的提出,是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从“终身教育”到“终身学习”的转变,反映出教育理念的重要变化。推动全民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大国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战略目标。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韩民认为,不能服务于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就不是现代化教育体系,建成这一体系是完成《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其他各项任务的前提和基础。引发终身学习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
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教育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教育新时代最根本的特征是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步伐将加快,将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不久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对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作出全面部署。
就如何深入领会《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重要精神、如何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等,本刊记者专访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韩民。时任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时,他参与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的研制工作,对《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有深刻的理解。
教育现代化的概念和内容更加清晰
记者:您认为《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对加快我国教育现代化进程有哪些重要意义?
韩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之后又一个中长期教育规划。它对我国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的教育发展战略,即教育现代化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提出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理念、总体目标、战略任务、实施路径和保障措施。其重要意义首先体现在,它在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础上确立了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新的战略目标,把教育现代化进程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换言之,中央基于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着眼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全局,作出了教育率先实现现代化的重大决策。
教育现代化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与国家现代化进程紧密相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有一个更加现代化的教育来支撑。现代化国家需要更多的人才支撑,需要更高的国民素质支撑,而人才需要教育来培养,国民素质需要教育来提升。从与全面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到2035年的“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标志着我国教育现代化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记者:与以前的教育中长期规划相比,《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有哪些值得关注的新特点和新提法?
韩民:我认为2035规划有两点值得特别关注。一是教育现代化价值观的丰富和发展。
首先,《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和七个基本原则,反映出我们对教育现代化价值的新的认识和追求。这些对教育现代化的价值追求顺应了国际潮流。
比如,2035规划中提出了面向人人、终身学习、融合发展、共建共享等理念,这与2015年联合国通过的《2030年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中提出的2030年“实现包容、公平和高质量的教育,促进全民享有终身学习机会”的教育发展目标有共同之处。但同时,2035规划又体现了在教育现代化价值追求上鲜明的中国特色。比如,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原则,强调了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
其次,2035规划赋予了教育现代化新的时代内涵,强调教育现代化包括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等方面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并不是个新概念,很多年前就提出来了。但教育现代化又是个比较模糊的概念,对于其内涵,人们有各种各样的理解。就像在研制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时反映出的那样,人们对教育现代化比较看重的是教育的数量发展程度。而2035规划强调,教育现代化是多方面的现代化,这些反映出我们关于教育现代化的认识更加全面了。
比如,强调教育内容和方法的现代化非常重要。当今社会,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传统的以知识学习为主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体系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教育的重点必须从灌输知识向提升能力转变,向注重学习者的学习转变。对学习者来说,重要的不是掌握知识的多少,而在于是否具备了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从终身学习的视角看,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使学习者学会终身学习。在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上,过去,我们把能力视为知识的载体,而未来社会中知识是能力的载体。实现这个转变是教育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2035规划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是关于终身学习的相关表述。首先,相对于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较多使用“终身教育”,2035规划使用的是“终身学习”,这个变化体现了对“学习”更加重视。
其次,关于“学习型社会”的表述。2035规划中未出现“学习型社会”这个词,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目标和努力的放弃。2035规划提出“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我认为“学习大国”和“学习型社会”在概念上是相近的,两者在本质上和建设路径上也是相同的。2035规划作为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理念强调“更加注重终身学习”,并把“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作为首要教育发展目标,将“构建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作为十大战略任务之一,这些都是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题中应有之义。
记者:技术的发展正在不断重塑教育形态,知识的获取方式、教和学的关系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您认为未来教育应该如何变革,现代化的教育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韩民:无论是实现全面小康,还是2050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根本上说,都得以现代国民素质作为支撑,而教育和终身学习是提高国民素质最有效的手段。相对于新时代对人的能力和素质也是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传统的教育模式已远不能适应。因此,必须加快转变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特别是要重新考虑教与学的关系。在这方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5年发布的研究报告《反思教育》关于重新界定教与学关系的观点颇具启发意义。它强调,教育在本质上是有组织地引发学习的活动。从这个观点来看,教育教学改革应在如何引发学习上下功夫,只有引发深度学习、持续学习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
建成现代化教育体系是基础
记者:您提到《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把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提到非常重要的高度,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应如何构建?其重点和难点各是什么?
韩民:“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其实就是终身学习体系,因为只有终身学习体系才能服务全民,才能满足全民终身学习需求,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需要。不能服务于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就不是现代化教育体系。2035规划将建成这样的体系置于教育发展各项任务的首位,恰恰说明了建成这一体系是完成其他各项任务的前提和基础。
建设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要在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等方面进行变革。这些变革以对终身学习的深刻认识为前提。
终身学习理念可以从三个维度来把握:一是学习将贯穿“从摇篮到坟墓”的人的整个生命周期;二是教育要面向人人,服务全民,对残疾人等弱势人群要给予学习上的特殊扶持,从而实现全纳及公平的教育;三是强调全方位、多样化的学习,即除了正规教育之外,还重视非正规教育以及非正式学习(或者无固定形式的学习)的价值,承认其学习成果。建设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重点在于终身学习制度建设,难点在于形成统筹协调有力的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推进体制。
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我国在构建终身学习和建设学习型社会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特别是社区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等领域有了突破性进展。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相对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终身学习需求,相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要求,我们还存在诸多不适应。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形成学习型社会”的目标,我们还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还要付出艰苦的努力。
因此,要全面实施教育质量提升战略,实现教育模式向素质教育的根本转变,大力加强教师的教育力和学生的学习力,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实践能力,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社会及个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记者:您认为应如何加快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
韩民:首先需要政府更强有力的政策推动。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需要动员政府和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超出了传统教育行政的范畴,需要建立和完善政府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和协调一致的推进体制。另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健全法律和制度保障。目前,我国国家层面的终身学习立法还未提上议事日程,终身学习相关制度,如带薪学习假、非正规学习成果认定制度、社区教育政府拨款制度等的建设也相对滞后,对终身学习的保障还比较薄弱。
记者:您对日本的终身学习体系颇有研究,和日本相比,我国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处于怎样的发展阶段?日本的终身学习体系最值得我们借鉴的是什么?
韩民:目前我国还处在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初级阶段,主要任务是基础制度、基础设施、基本条件等的建设。相比之下,日本作为世界上最早开始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国家已进入更高级的阶段。如果说我国仍处于教育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话,日本则更多带有后现代的特点:终身学习的主要任务正在从体系及制度建设向通过学习解决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所面临问题的阶段转移。比如他们关注的重点不是学历教育,而是如何通过终身学习促进经济、社会以及个人的可持续发展,如少子化背景下的劳动力不足、老龄背景下的老年人问题等等。
日本在终身学习体系建设中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不少,比如注重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融合、注重政府作用与民间作用的结合等等。
记者:有人认为,信息化才是现代教育的终极解决方案。对此,请您谈谈对“教育信息化引领教育现代化”的理解。此外,如何满足面对多样化的教育行业信息化需求?
韩民:信息化对教育现代化的促进意义不仅仅在于拓展教育机会、打破时空局限,更在于促进人们深度学习和学习个性化,比如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助于增强教育的针对性。不过,我认为促进和加快教育现代化的不仅仅是信息技术,还有其他因素。今后,应加强的是使信息技术和教学改革的深度融合。举个例子,美国的信息化战略第一是教师如何应用信息技术来教学,第二是学生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学习,第三是学校如何应用信息技术来管理,第四才是信息技术的基础建设。但我们却完全相反。
因此,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关键在于一线教师。教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学习,和信息技术深度结合,才能促进教育学习的深度发展。个人认为,要在如何提升教育质量和促进深度学习、促进学习个性化层面上下工夫,才能满足教育行业的信息化需求。
来源:《在线学习》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