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规划编制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准确定位问题,提高规划编制的针对性。上海认为,与国家战略和上海区域发展需求相比,职业教育还存在三个方面的主要问题:一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还不能适应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职业院校和专业布局还缺乏与产业升级匹配的整体规划;二是职业教育尚未成为完整的教育体系,表现在中职、高职、应用本科之间衔接不够顺畅,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发展途径不够通畅,应用本科院校办学定位不清晰,需要实现转型发展;三是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尚待优化,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还不高,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劳动准入制度和劳动薪酬制度有待健全。为此,编制《上海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5-2030年)》(简称《职教规划》),即将于近期发布。
加强分析预测,提高规划编制的科学性。一是开展全面现状分析。对全市100多所职业院校、近1500个专业点办学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并与德国、澳大利亚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对比参照,系统总结上海职业教育发展经验成效,梳理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二是提高专业建设与行业需求的契合度。立足79个专业门类,从“人才需求数量”与“人才培养规格”两个维度,按照产业需求、技能需求、知识需求、学生需求四个参照域逐一分析行业需求,对职业教育发展规模、层次、结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顶层设计和整体优化。三是开展模型预测。设计人口—教育、劳动力回归加权、国际比较等三个数据分析模型,对未来中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总体规模进行定量预测。
合理确定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
一是确定各级职业教育发展规模。结合有关模型预测,提出到2020年、2030年,中等职业教育、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规模目标。二是明确专业结构调整方向。结合行业需求分析,按照“巩固提高中职发展水平、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总体思路,明确中职、高职专业结构布局调整方向。三是实行分类指导。依据各区县区域产业定位、新兴业态及职业院校发展状况,对其区域内的职业院校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性建议,促进特色发展。
构建衔接贯通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一是促进职业教育的内部衔接。适度提高专科高职院校招收中职学校毕业生比例、本科高校招收职业院校毕业生比例,逐步扩大高职院校招收有实践经历人员的比例;打通从中职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形成由中职至专业学位研究生完整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二是促进中职与高教改革衔接。建立与职业教育特征相匹配的学业评价和考试制度。包括:建立中等职业学校学业水平考试制度,构建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及信息系统。在高考改革中,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职业院校招生录取制度。三是促进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引导应用型大学的专业设置逐步由学科导向调整为行业和岗位要求导向,推动一批行业特色鲜明、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联系密切的本科院校转型为从事应用型本科直至专业学位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
树立服务全体劳动者终身发展的大职业教育观
一是提升社会培训能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公共实训中心为支撑、职业培训机构为补充、面向全体劳动者的终身职业培训系统。二是建立学分转换机制。加快构建职业院校与开放大学系统、成人高校、职业资格证书之间,在课程与学分上的互认和转换机制,实现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融合发展。三是强化普职教育融通。各种职业教育教学与实训资源要向全市所有中小学开放,推进“职业体验日”制度化。四是促进校企深入合作。通过职能转移、授权委托、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行业组织开展校企合作、参与指导教学与教学质量评价;推动行业企业与教育部门共建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评估体系,把行业标准和岗位要求作为评价职业教育质量重要依据。五是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教育、人社与行业部门统筹协调职业教育资源配置,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岗位准入与薪酬指导体系,共建基于大数据的技术技能人才需求预测与发布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