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做好2015-2016学年度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实验工作的意见
发布日期: 2016-06-18 7:27 浏览量: 979

区县教委、燕山教委:

  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深入落实《北京市中小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意见》、《北京市基础教育部分学科教学改进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和《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修订)》(以下简称《课程计划(修订)》),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现就2015—2016学年度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实验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坚持立德树人,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落实《课程计划(修订)》,持续提升基础教育质量。

  (二)工作思路

  加强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学校课程顶层设计与结构创新,建立行政、教研、科研、学校等部门协调推进机制。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以社会实践活动为抓手的人文素养教育,加强以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为抓手的科学素养教育。

  认真读懂儿童,努力构建生态课堂。以学科教学改进为切入点,推动减负增效的扎实落实。以综合实践活动为支撑点,推动学科、课程整合和校内外教育一体化。以考试评价改革为突破口,优化课程结构、教材体系和教与学方式。以优质资源建设为着力点,努力构建公平、优质、创新、开放的首都基础教育体系。

  (三)工作目标

  全面落实《课程计划(修订)》,各区县、学校要做好课程顶层规划和方案设计,引导师生转变教与学方式,更多的走出校园,走进社会,有更多的社会实践和体验。

  以基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统领课改全局,进一步扩大学校课程建设自主权,着力推动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整体优化和协调发展。

  加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深度融合,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多元化、开放式学习。以应用为导向,丰富优质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提升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水平,积极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推动提升校长、教研员、教师的课程领导力,提高教师、教研员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形成多方参与、齐心协力、互相配合的育人工作格局。

  二、主要任务

  (一)落实《课程计划(修订)》,优化学校课程结构

  各区县要认真学习领会《课程计划(修订)》精神,结合实际制定好区域课程方案,因地制宜抓好落实。各学校要根据市、区县课程实施方案,制定好学校课程方案。

  各区县、学校要统筹安排学科实践活动、信息技术、劳技、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等内容,构建完善的综合实践课程体系。要让学生有适当的劳动体验、通过出出力、流流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意识、习惯和能力。鼓励区县和学校有组织地开展游学和学农等活动。

  要加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整体建设,创新课程结构,积极尝试长短课、大小课实验,加强跨学科整合,加强语言、数学、信息技术等素养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培养。

  各学校要加强学校课程的整体设计,以课程结构创新为突破口,优化课程结构、协调课程门类、提升课程品质、增强课程适应性,在中高考改革背景下,深入推进 “遨游计划”、“高中自主课程建设实验”实施,进一步凝练和推广实验学校成功经验。以实验学校为龙头,带动更多学校课程建设,统筹学校育人要素,努力实现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

  (二)加强课程改革的统筹规划,做好五个“穿越”

  各区县、学校要将课改着力点聚焦到立德树人,进一步优化顶层设计,做好五个“穿越”。

  1.改革目标上,逐步实现课改边界的“穿越”。努力实现由知识指向向核心素养指向的转变,关注学生生命的质量,关注育人文化、课程文化的建设。

  2.构建路径上,逐步实现课程边界的“穿越”。努力实现由关注学科课程向关注课程整体的转变,关注课程整体化学习,关注“创造与个性”式课程。

  3.教与学方式上,逐步实现课堂边界的“穿越”。结合线上线下教育,努力实现课堂的静态固定时空向动态生成时空的转变,尝试走组、走班等教学形式,强化家校协同,突出课程的选择性、多元性和丰富性。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实现教学时空拓展。

  4.资源供给上,逐步实现资源边界的“穿越”。要树立教育服务资源观,丰富资源类型,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要结合实际,构建教育资源供给的统一战线,努力将校内外丰富的教育资源整合进学生学习生活。在充分做好市级资源的基础上,建设一批有区域特色的学生实践基地。积极关注教与学中生成性资源的作用。

  5.评价体系上,逐步实现考试评价边界的“穿越”。关注考试与课改的一体化,明确以考试招生评价制度改革服务课程改革,撬动减负增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考试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建立学考一致的系统机制。

  (三)优化教与学方式,努力构建生态课堂

  各区县、学校要转变育人观念,尊重和理解学生,优化教与学方式,努力构建生态课堂。

  1.生态课堂要体现快乐。让课堂成为师生生命的共同历程,让师生能在课堂体验到教与学的愉悦,教得愉快、学得满意。

  2.生态课堂要体现平等。让教学成为师生共同探究的过程,实现师生人格上的平等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课堂体验中参与上的权利平等。

  3.生态课堂要体现尊重。师生互相尊重,学生尊重教师传授知识的辛苦和付出,教师尊重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双方共同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

  4.生态课堂要体现宽容。老师要宽容学生的不足和无心之失,学生之间要相互宽容,要学会悦纳对方的长处和不足,学会互相欣赏。

  5.生态课堂要体现批判性思维。要培养学生不唯书、只唯实,的批判精神。教师不照本宣科,学生不盲目跟从。要敢于怀疑,善于质疑,要能够提出高质量问题。

  (四)加强教师培训工作力度,努力提升课程领导力建设

  为了贯彻落实《意见》、《课程计划(修订)》,在市、区县指导下,各级课程教研部门要切实加强教研员、校长和一线教师的课程培训工作。

  要加强课程领导力建设,将课程领导力建设纳入教研员、校长和教师培训内容。通过培训和研修,努力提升市区级学科教研员的课程领导力和指导水平;真正提高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和课程设计能力,带动学校统筹规划课程建设,构建有利于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课程系统;切实加强教师的学科课程理解力、执行力及综合活动整合课程的创造力,提高全市中小学实验教学与实验管理教师的素养;切实提升课程管理者及其团队在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以及课程管理过程中的综合能力。

  各区县、学校要进一步完善研修一体化的教科研制度,鼓励跨片教研,鼓励教师形成不同的教学风格。

  (五)丰富教学资源,关注学生实际获得

  结合中高考改革,全面推进初中社会实践活动、初中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实施。凝聚社会力量形成服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统一战线,通过挖掘、整合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社会团体等社会单位的各类教育资源,开发、实施实践活动,构建无边界、跨学科的开放性学习服务平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与发展需求,努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以教育信息化作为促进课改纵深发展的着力点。基于丰富、优质的线上线下教育资源,利用信息技术跨越时空的优势,为学生构建多元、开放的学习机制。加强课程教材数字化配套资源体系建设,建好北京市数字教育资源管理与共享交换平台,整合北京数字学校、中小学课程教材资源网,中小学数字图书馆以及各区县学校优质资源,努力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积极构建利用信息技术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

  (六)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加强教育教学评价工作

  开展对《课程计划(修订)》落实情况的督导检查。坚持将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等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主要内容。在完善小学、初中、高中综合素质评价方案的基础上,加强对方案实施的研究和指导,加强评价结果的应用。以综合素质评价为基础,构建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

  加强考试与教学的统筹。关注和考查学生的学业积累,关注知识面的宽度。加大考试内容、形式的选择性,让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要考察学生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积极传递正能量。

  三、工作要求

  当前,“公平”、“立德”、“改革”已经成为首都基础教育课改的关键词。各区县、学校必须充分认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基本特征、主要矛盾和发展目标,坚持立德树人,紧密结合区域实际,制定区县2015-2016学年度课改实验工作意见,鼓起变革勇气,制定有效举措,努力构建我市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实验新常态,为实现每一个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而努力。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