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学科教学研究新动向
发布日期: 2016-06-20 14:34 浏览量: 754

2011年至2015年,是党和国家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关键五年。党和国家先后颁布了义务教育修订版课标和《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成为引导基础教育教学实践与研究的风向标。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遵循分类评估、同类比较的原则,从各类公开报刊中精选优秀论文汇编而成,其论文内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科研究的概况。对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心12种基础教育教学类期刊在2011年至2015年转载的论文分析显示,中小学学科教学研究正呈现一些新趋势。
  2011年至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基础教育教学类期刊共转载论文11795篇,分布在455种原发报刊上。在综合性期刊中,《教学月刊(中学版)》《教育研究与评论》《教学与管理》《课程•教材•教法》《江苏教育》转载量排在前五位。在专业性期刊中,《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国数学教育》《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物理教学》《化学教育》《历史教学》《中学地理教学参考》《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物教学》,在各学科的转载量中名列前茅。
  
   结果一:来自中小学的文章最多,东部地区教科研优势明显

  对文章第一作者的机构进行统计,可以发现,来自中小学的文章最多,占56.89%;其次是来自高校的文章,占22.59%;来自教科研部门的文章占14.70%;来自出版部门、教育行政部门等其他单位的文章占3.31%;2.52%的文章作者单位不详。
  在中小学中,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南通中学、锡山高中、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金陵中学、苏州中学、南京市十三中、南京市江宁高中、镇海中学、如东高中排在前十名。在这前十名中,江苏省占八位,北京市和浙江省各占一位,可见江苏省中小学在教科研上有明显优势。
  在高校中,北师大、华东师大、北京教育学院、首都师大、南京师大、华中师大、西南大学、上海师大、浙江师大、东北师大排在前十名。
  在教科研部门中,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常熟市教育局教研室、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连云港市教育局教研室、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杭州市普通教育研究室、南京市教研室、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位居前列。
  以第一作者所在省份(不含港澳台)进行统计,我国31个省份的差异极大。江苏省高居榜首,论文数量有3605篇,占总数的30.56%;浙江、北京分列二、三位。东部地区的教科研优势明显,在排名前十的省份中,东部地区有7个,中部地区2个,西部地区1个(见图表)。
  从各省份的学科优势来看,江苏、浙江各学科比较均衡,均排在前列,其中江苏的数学学科具有相对优势(相对于该省其他学科而言,下同),论文数量占该学科的34.33%;浙江的英语学科具有相对优势,论文数量占该学科的18.20%。此外,北京、广东的政治、生物学科,福建、上海的语文学科,山东的化学学科,福建、湖北、安徽的数学学科,四川的历史、地理学科,均具有相对优势。
  如果只统计各省份的中小学作者,排在前十位的分别是江苏、浙江、广东、福建、北京、上海、山东、安徽、湖北、四川。与图表中的名次相比,北京名次下滑明显,上海与山东的差距也在缩小。这是因为北京、上海的高校数量多,高校作者的文章数反而超过中小学。
  
   结果二:高级别基金项目论文较少,教学领域最受关注
  五年转载的论文中,基金项目论文共有1590篇,占总数的13.48%。其中国家级基金项目论文150篇,占1.27%;省部级基金项目论文932篇,占7.05%;其他类基金项目论文608篇,占5.15%。总体来看,高级别的基金项目论文较少。
  从年份来看,基金项目论文比例呈逐年递增趋势,2015年基金项目论文比例是2011年的三倍多。特别是2014年和2015年,基金项目论文比例增长幅度比较大。
  从学科来看,理科的基金项目论文比例高于文科。其中,物理学科比例最高,占18.76%;其次是数学学科,占18.35%;语文学科比例最低,只有8.18%。
  从研究领域看,教学领域的文章最多,有6624篇,占总数的56.16%。其次是课程领域,有1437篇,占12.18%。评价领域占10.54%,学科教育领域占7.99%,教师领域占7.18%。学生领域的研究文章偏少,只占5.95%。
  分学科来看,各学科在课程、教师、评价领域的差异不大,在学科教育、教学、学生领域的差异较大。其中,在学科教育领域,政治、生物比例最大(12.91%),数学比例最小(3.09%);在教学领域,英语比例最大(65.72%),政治、生物比例最小(51.56%);在学生领域,数学比例最大(12.63%),语文比例最小(1.52%)。
  
   结果三:语文学科研究在工具性和人文性两端来回摆动

  综观这五年的教学研究,各学科有一些共同关注的话题,比如关于课标修订的解读和新版教材的分析、课程资源开发、有效(高效)教学、学案导学、微课、翻转课堂、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国际学生能力评估测试(PISA)、核心素养等。但各学科也有很多具有学科特色的研究热点。
  其中,2011版课标首次明确,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2012年至2013年,在理论层面重点关注从语言学、语用学角度对“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进行阐释,在实践层面关注如何进行读写结合、随文练笔,如何由原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转为对文本语言形式的提炼、讲授和训练。2014年至2015年,关注焦点集中在对教学问题的反思——因重视文本语言形式而忽视了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因强调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而忽略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总体来看,对语文学科性质的把握,仍然在工具性和人文性两端来回摆动,始终没能很好地做到两者的平衡。
  语文新课改突出教师的课程整合与开发意识。这五年来,一线教师积极探索“大单元教学”“单元整体教学”“课内课外融合”“生活化语文”“群文阅读”“主题阅读”“整本书阅读”“专题研究性学习”等,在语文课程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方面都有较大突破。
  教学内容的确定是语文学科的老大难问题,一直困扰着语文教学研究者和实践者。特别是新课改以后,到底应该依据什么标准确定教学内容?各方观点仍然不尽一致。解决“语文教学内容”问题迫切需要集体攻关,以教材改革为突破口,实现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结合。
  不同的立场、价值取向和个人经验,会导致不同的教师对同一篇文章的解读差异极大。文本解读中,到底是以作者为中心、以读者为中心还是以文本为中心?是“有我”还是“无我”?是遵循“共性解读”还是尊重“个性解读”?教师和学生的文本解读视域如何融合?关于这些问题的争论一直持续至今,尽管还没有达成一致,却对我们把握文本解读的视角、路径提供了诸多启示。
  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语文课标对此也有明确要求,中高考中也逐渐加大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语文教育专家和教材编写者对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进行了梳理,分析其不足并提出修改建议。教师们也积极探索古诗文专题教学、教材文本中文化内容的挖掘和课外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的开发等。
  “非连续性文本”是2011版课标首次提出的术语,这类文本在教材和生活中早已存在,只是以前没有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相关的研究集中在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策略的探讨,对“非连续性文本”的特点、类型、价值及评价标准、试题设计等方面的理论性研究尚嫌不足。
  此外,作文评价、高考作文试题评析、学生逻辑思维培养、经典阅读等问题也备受语文研究者关注。
  
   结果四:基本活动经验是数学学科难点,课改反思性文章增多

  基本活动经验是2011版数学课标提出的课程目标之一,相关的研究主要围绕两点:一是对基本活动经验的理解,包括经验与经历有何区别,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与日常生活经验有何区别,是感性经验还是理性经验,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是重过程还是重结果,基本活动经验如何细化和分类等。二是教学实践策略的探索。因为数学活动经验本身存在着主体性、内隐性、个体性和动态性等特征,所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基本活动经验是一个难点。
  与其他学科相比,2011版数学课标的修订幅度较大,除了基本活动经验外,基本数学思想、几何直观、模型思想等核心概念也是研究的热点。
  数学高中课改已走过十年,高中课标的修订也已提上日程,有关高中数学课改的反思性文章也日渐增多。这种反思基于两个视角:一是实践的视角,对数学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归纳、梳理,比如关于教材内容的系统性和衔接性问题、课程的选择性与“不考不教”问题等;二是比较的视角,通过对国内外课程标准、教材的比较,为我国高中课标的修订提出改进建议,比如加强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为优秀学生提供选择空间等。还有一些学者通过对东西方数学教育的比较,指出中国的数学教育有其自身的特色,如重视基础训练、善于运用变式教学等,中国应该建立有自己特色的数学教育理论。
  研究者探讨了数学文化的价值、教材中数学文化内容的编排、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文化的力量等问题,有的教师甚至提出“文化数学”的主张,认为“数学的文化性应求诸于内”。也有学者认为,应从大文化的视角理解数学文化,只有超越数学并从整体性文化的角度去进行思考,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数学的文化价值。数学史作为数学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数学阅读障碍是导致不少学生数学学习困难的重要原因。然而,与语文阅读相比,数学阅读在过去较少受到重视。近年来,这一状况有所改观,不少研究者开始关注数学阅读不同于一般阅读的特殊性,并对学生的数学阅读障碍进行实证调查。总体来看,关于数学阅读的研究目前还属于“有热度无深度”,缺少对学生数学阅读障碍的深入分析,也没有形成系统性的指导策略。
  此外,问题串与大问题教学、变式教学、数学实验等问题也受到了较多的关注。
  
   结果五:文化意识是英语学科研究热点,改革力度引争议

  2011年版课标首次提出英语课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特征。文化意识是英语人文性的重要内容,也是近五年来研究者关注的热点。
  研究者认为,我国英语课程教学存在两个方面的不足:一是与文化相脱离的情况比较普遍。二是教材大量以西方文化为文本内容,本土文化和价值观方面的选材明显不足。为此,研究者建议提高英语教师文化素质,增加教材中的中国文化内容,在差异比较中增进对文化异同的理解等。
  当然,在加强文化教学的同时,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忽视语言本身的教学,特别是语言的“双基”教学。同时,要关注文化负迁移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这五年来,关于英语教学法的文章非常多,其中既有一线教师自己探索的教学法,比如游戏教学法、单元整体教学法,但更多的是借鉴国外的英语教学法,比如任务型语言教学法、自然拼读法、体裁教学法等,大大改变了课堂的样貌。但相关研究多为应用性研究,重复研究的现象较严重。
  过去的语法教学体系基本停留在传统结构主义框架内,而2011年版课标在描述语法知识目标时,特别强调语法的表意功能。这意味着语法教学需要转型,从机械的规则讲解与训练转向基于语境的教学,注重从实际运用的语言中概括规则、理解语义。对于如何转型,很多一线教师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与实践。
  同时,近年来,英语高考改革的力度较大,引发的争议也比较多。特别是上海、浙江公布的高考改革试点方案,明确英语学科一年两考,引发了人们的关注。近几年英语高考在考试内容和题型上也在不断调整,直接考查语法和词汇的试题有所减少,听力和阅读的比重在加大。在这种改革导向下,高中英语教学如何开展,也是很多一线教师关注的话题。
  
   结果六:科学教育注重学科本质研究,方法教育受重视

  对于科学学科而言,近几年来,科学教育更加注重关于学科本质的研究,科学方法教育与基本观念建构受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在科学方法教育方面,研究者主要关注以下几点:一是对科学方法教育现状的调查,发现缺乏操作性的具体实施路径;二是对教材中的科学方法进行梳理,进而构建科学方法的分类体系;三是探索科学方法显性化的教学途径。而在基本观念方面,关于基本观念的分类始终是争论的焦点。
  作为教学方式和学习目标的科学探究是科学教育改革和研究的焦点之一。我国倡导和推行探究教学已有十余年,但形式化、机械化倾向较为普遍。如何提高探究教学的实效性,是近年来关注的热点。在概念教学方面,一是关注核心概念的研究,包括学科核心概念有哪些、如何围绕核心概念进行教学设计。二是关注前概念、迷思概念、相异构想的探查和转化。
  实验教学是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板块,相关的文献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低成本实验的开发;二是对教材中实验的改进;三是数字化实验系统的应用;四是实验教学的评价。此外,原始问题教学、科学史如何融入课堂教学、学习进阶理论的运用等也是研究者关注的话题。